AI技术实用主义的胜利:解码无人零售新巨头丰e足食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5/3/31 20:14:2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AI技术实用主义的胜利:解码无人零售新巨头丰e足食
千龙网
DeepSeek掀起全民AI狂欢还在进行时,中国街头的自动售货机已悄然完成一场静默AI革命。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市场上100多万台自动售货设备,超过65%已被AI动态智能柜取代,仅5年的时间,中国自动售货机产业正式进入智能化时代。
这场颠覆性变革,最大的搅局者、也是最大的赢家,竟是一家非常低调的运营商——丰e足食,2017年由顺丰集团孵化,从无人货架起家,到2024年底在全国线下已经部署了14万台智能柜,这个点位规模已经接近行业第二到第十名无人零售运营商之和。
这些年尽管在资本寒冬中保持低调,丰e足食AI+零售模式,却在AI深水区引发了全行业震动。不仅引发了上游设备商残酷洗牌,还通过技术“卷服务”质量,破除下游多年来价格战魔咒。这群“顺丰人”竟然把普通零售生意做成了“服务业”,从市场开发到后端运营服务全部直营强管控,将无人零售服务质量标准拉升到行业全新的高度,业界把丰e足食看作无人零售领域的“顺丰”。
这家公司自2021年获得A轮融资之后,以极快的速度落地AI动态智能柜,迅速汰换传统售货机,无论是速度还是深度远超市场想象,可谓是这个赛道最早下决心大规模迭代使用AI动态柜的运营商。据此前丰e足食CEO单新宁接受《创业邦》记者专访时提到,正是凭借对AI技术落地时间的准确卡位,为他们争取了三年的窗口期,抢占整个市场,坐等技术真正实现,最终成为行业最大受益者。
可见,丰e足食崛起成为新巨头的惊人转变,让业界看到了AI技术在无人零售领域的强大潜力。作为AI技术商业化的鲜活案例,CEO单新宁提到的“AI实用主义决策哲学”,又能给今天的AI创业者带来了哪些启示?
逆向破局:以退为进,“半人半机”模式抢占先机
时间回到2018年,无人货架行业遭遇商业现实与技术理想的双重绞杀。
因为无人货架偷盗问题严重,全行业40%的货损率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猩便利、果小美等明星项目接连亏损崩塌,超50亿资本蒸发,无人零售赛道资本泡沫四起。
彼时的智能货架深陷多重技术泥潭:RFID标签每件0.3元的附加成本蚕食着本就脆弱的毛利率;重力感应技术对同包装不同口味商品、还有小包装零食的误判率高达27%;静态货架空间利用率仅60%,坪效跌至传统便利店的1/3,所有技术代替方案都陷入了“低精准度-高成本-低灵活性”不可能三角。
无人货架已经火烧眉毛,当全行业都倾向选择技术相对成熟的“静态柜”时,还在创业初期的丰e足食,走了一条非寻常路,在发现供应商“人工掺假”骗局后,丰e足食创始人单新宁做出震惊行业的决定:放弃对“纯AI路线”的执念,采用“AI视觉识别+云端复核”的半智能的人工兜底方案,快速替换无人货架切入办公室场景。
“技术的核心是解决问题,不能买椟还珠,所以商业模型要能容错,对AI的不足要通过运营兜底,不要觉得人工介入是丢脸的事。面对外界质疑丰e足食“知假用假”的声音,CEO单新宁认为,当时人工辅助处理一笔订单成本仅0.15元,且能覆盖全品类,功能完美满足,商业上可持续,成本还可以再降,更重要的是,这会为我们赢得了至少三年窗口期,期间用人工标注数据喂养AI,创业者要敢于捅破束缚自己认知那层“窗户纸”。
当同行还困在“算法优化-数据不足-效果停滞”的循环时,丰e足食已经跳过这个纠结,开始“运营养技术”新布局,品牌直营模式下每天线下上千人提供上门客户服务,搜集数据的同时标注数据,直接把数据标注工作融入到生产环节。事实证明,丰e足食在技术方向上赌对了。在AI技术发展推动下,算法识别占比持续大幅提升,如今丰e足食大部分订单已经是依赖算法识别完成,并且在识别时长、准确度、成本上都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可以说人工识别已真正让位于算法主导。
完成前期数据积累后,丰e足食在运营管理上也率先实现了算法主导的业务自动化决策,提出了一套结合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流程的综合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可以高效解决小场景精细化运营难题,其中算法自主决策涉及商品选择、补货时机、库存管理、运力调度及供应链等关键环节。
丰e足食的“半人半机”模式,实则是务实技术应用策略,既避开了早期技术缺陷,也完全放开了商品品类限制,在消费体验上有了极大的优势,又积累了差异化数据资产。看似是技术倒退的举措,反而是对AI技术应用的理性判断,更是AI产品研发流程的巨大创新。
技术创新应用需经历“技术验证-商业验证-规模验证”的三重考验,对创业者来说,考验的是能否切中正确时点做出“不完美但有效”的次优选择,这种务实的生存智慧,或许正是穿越任何技术泡沫的有效法则。
精准卡位:生态视角的“隐形控制力”
在突破技术困境,快速攻占办公室场景之后,丰e足食开始构建更为宏大的行业版图。
虽然有机会切入硬件制作和算法,但丰e足食却选择了放弃,转而以生态开放心态,积极游说上游设备商嗨便利、轻购云、哈哈零兽联合开发新一代的动态智能柜,将智能识别精准率提升至99%以上,故障率降至行业最低水平,还通过统一硬件配置标准、砍掉冗余设计,将单台动态柜成本从6000元压缩至3000元左右。
有了成本优势的丰e足食,点位规模也迅速突破10万大关,筑建起小玩家难以逾越的护城河。CEO单新宁直言:“规模是效率的放大器,当你的订单量足够大,就会吸引各行业的资源涌入这个领域,市场上大量工程师资源会投入在AI通用模型的研发和底层算法的升级,这其实也是间接在帮我们解题做准备。”无论是成本还是消费体验,AI动态智能柜都展现出巨大优势,很快就引发了行业换柜大潮,直接把价格上万的传统自动售货机逼退市场。
2024年底,丰e足食牵头联合三大设备商发布了行业首批智能柜技术规范标准,从硬件参数、安装规范、用户隐私保护到识别算法接口,详细提供了AI动态智能柜的详细生产标准,以此来引导行业提升商品识别准确率。此前丰e足食CTO蔡亮曾提到,行业日订单量达百万级别,即便是??1%??错误率,消费投诉量也是很大的,提高全行业智能识别率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在CEO单新宁眼里看来,未来的零售是算法的战争,谁能用AI读懂场景的毛细血管,谁就能掌控终端。即便有条件切入硬件生产,但单新宁最终的选择是回归零售:将战场转向数据与算法,投入全部资源和精力到后端提升运营服务质量,瞄准服务质量“内卷”同行。
近年来,丰e足食将AI研发资源,投入提升业务的自动决策能力,覆盖商品选择、补货时机、库存管理、运力调度及供应链等关键环节,线下补货员的管理宽幅从过去20台提升至100台,SKU周转率也提升至200%,实时精准匹配100+细分场景需求,其自研IoT系统实现14万台设备实时监控,每日处理超2亿条运维指令,将无人零售运营服务效率拉升至全新的高度。
截至2024年,丰宜科技累计研发投入超2.2亿元,连续多年每年投入超过6000万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大手笔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全行业研发投入总和,不仅实现运营效率大幅提升,丰e足食还找到了“数据—算法—场景”的正向循环。正如单新宁坦言:“用户不会为99.9%的识别率鼓掌,但会为‘随时能买到辣条’买单,这就是AI赋能运营的复利效应。”
纵观丰e足食对自动售货机产业的影响、对市场未来趋势的“布局”,他们更倾向做一个“执拗”的长期主义,战略选择看似克制,实则精明。不造设备,却掌控设备标准;不做算法垄断,却用数据重塑竞争力;通过开放整合产业资源、主导标准制定,构建生态的“隐形控制力”;重仓数据与AI,苦练内功,逐步加高了自己在无人零售版块的壁垒。
升维之战:效率、责任与温度的智能竞速赛
中国无人零售行业迈入2025年,硬件成本触底、技术差距逐渐缩小,点位资源不再是围墙,那些没有熬过上一个冬季的选手,选择瘦身或者退出。
新的升维之战正在酝酿待发:行业竞争的焦点已从设备铺量转向更深层次的“价值实现”,这场升维之战的核心是要比拼谁更懂消费者,更懂零售。未来的玩法不在‘柜’,而在‘智’,而真正的智能,是让技术隐形,让体验显性。
当前,无人零售行业形成“双雄对峙”格局:以丰e足食为代表的直营模式,与友宝在线主导的合伙人模式,正通过截然不同的路径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丰e足食是行业少数坚持100%直营的运营商,继承了顺丰的“基因”,创业早期就确定了“要用服务质量换市场”的路线,尤其是在运营效率和服务高标准一致性上,有着极其执着的追求,并表现出强大运营能力。友宝在线依然坚持加盟模式扩张,开发成本得到了有效的分散,但如今正面临点位不稳定、品控分散、数据割裂的挑战。长期而言,企业真正竞争力不仅是“跑得更快”,更是“跑得更远”,显然,丰e足食的崛起之路,是选择了一条“先苦后甜”的路径,等待时机,厚积薄发。
当效率的齿轮高速运转时,另一场关于责任与可持续性的“变革”已在暗流涌动。
2024年下半年,在“助力低碳产业发展”大环境下,丰e足食直接将技术升维至“碳排放”绿色指标,在设备迭代上又发起了新的“竞赛”,推出第四代动态智能柜“丰宜柜”,采用远程智能温控模式,可以根据闲忙时段智能调节温度,也能根据场地光照智能调节亮度,相比传统智能柜,每日耗电量可以比市场上流通的设备平均节省30%以上。
从效率到责任,从技术到温度,无人零售的终局之争,早已悄然升维超越硬件本身。当行业洗去浮华,最终留下的必是那些——既能用算法获得长足发展,又能灵活结合人性提供价值服务的企业。
丰e足食的逆袭,是一场“清醒者的游戏”。
清华大学零售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平如此评价丰e足食:本质是一场对“AI技术至上论”的纠偏。
当主流都沉迷于技术参数的军备竞赛时,丰e足食用一场“不完美”的破局说明:何为真正的智能,始于对人性缺口的洞察,终于对商业本质的回归。AI创新每天都在发生,创业者如何做对决策?正如单新宁自己所言——“窗户纸的价值在于敢捅破它的人。在AI狂潮中,比追逐风口更重要的,是找到属于你的那一张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