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营企业发展动能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5/4/2 19:18:01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激发民营企业发展动能
天眼新闻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贵州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末,贵州经营主体总量达到463.81万户、同比增长0.61%,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占比达96.1%,贡献了全省53.5%的销售收入,成为稳就业、促创新的中坚力量。
安顺市普定县猴场乡的普屯坝风电场 (程凯洪 摄)
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贵人服务”品牌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效能革命。以数字赋能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推行“极简审批”模式,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全面落实“多规合一、多证合一”等改革举措,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有效降低企业办事成本。健全“全省通办”智慧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打通税务、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之间的系统接口,推行电子证照跨区域互认;上线智能预审系统,利用OCR识别技术自动比对申报材料的规范性,实时提示缺失项并生成补正模板,减少企业因材料问题往返跑动的次数。深化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坚持产业、算力、数据、应用协同联动发展。完善“贵商易”全省企业统一综合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构建普惠性金融体系,破解企业融资难。创新信用融资模式,整合税务、电力、物流等多维度数据,为企业精准画像,并据此评估企业信用状况,对信用良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以信贷款”服务,切实解决融资难题;重点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化解融资难融资贵、整治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三大专项行动;鼓励银行与供应链核心企业深度合作,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有效盘活企业流动资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融资成本。设立政策性担保风险池,设立专项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增信支持;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明确风险预警、代偿流程和各方权责,确保担保基金安全稳健运行,为民营企业融资保驾护航。拓宽融资渠道与强化科技服务,构建多元融资生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方式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服务体系,设立“科技政策讲堂”、建设“科技政策超市”,打造“技术交易市场”,破解企业找技术、技术找市场“两头难”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引导社会多元资本参与。
强化法治保障体系,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健全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推行涉企执法“清单化”管理,开展“法治体检进企业”,建立“以案释法”平台,将法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健全政策法规,建立违约赔偿机制,对因规划调整、政策变化导致企业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推行柔性执法机制,减轻企业负担。严格规范涉企检查制度和事项,引导规范企业合法经营、预防纠正违法行为,坚决遏制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利用物联网设备远程监测环保、安全生产指标,减少非必要的现场执法,以提高执法效率与减轻企业负担。深化企业合规指导与风险防控,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为民营企业提供常态化合规体检服务,重点针对环境保护、税务管理、劳动用工等高风险领域制定工作方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聚焦白酒、茶叶、苗绣等特色产业,设立知识产权快速响应平台,优化维权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整合公证、仲裁、法律援助等资源,在产业园区建设综合法律服务中心,提供定制化合同模板、维权策略指导等精准服务;推广知识产权保险机制,为企业降低维权成本,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构建全方位便企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化政企互动平台,实现诉求“一键直达”。推广“服务民营企业省长直通车”模式,集成政策推送、在线咨询、视频会议等功能,实现“云上面对面”交流模块,促进政企、企企之间信息畅通,为企业提供金融、社保、用工等多类诉求响应服务,解决企业服务“最后一米”问题。实施“白名单”企业专项服务,强化重点企业扶持。根据企业的规模、行业贡献、信用记录、纳税贡献以及创新能力等指标,建立科学的评选标准,动态评选“白名单”企业,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公开推送至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为其开通快速审批、专项融资支持等绿色通道服务。打造全方位便企服务体系。构建覆盖项目配套、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服务对接、政策直通车、科技供需匹配等多维度的便企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在工商注册、财税管理、政策理解、办公选址、人才招募等方面的困惑,确保企业在遇到问题时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助力企业稳健成长。
一列中欧班列在贵阳国际陆港都拉营站装载集装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刚 摄)
加强自身建设 激发民营企业发展动能
弘扬企业家精神,厚植创新发展基因。鼓励企业家突破传统思维,立足实体经济,借助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挖掘酱酒、茶叶、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的新潜力;在强化创新驱动和统筹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未来产业。依托我省大数据资源优势,深入钻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领域,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设立创新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举措,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营造“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创新氛围。推动企业由区域市场迈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共建RCEP区域大市场,加快在东南亚、南亚、中亚等重点区域构建供应链和销售网络。坚持本土培育与向外引进并举的策略,着力培育和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民营企业乘势“出海”提供坚实支撑。
把握战略机遇窗口,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以大数据全产业链为核心,实施数字产业强链行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通过加大前沿技术研发投入,攻克“卡脖子”难题,推动技术从“成本优势”向“技术定义权”转变,从“单一场景”向“系统赋能”延伸,从“工具替代”向“价值创造”升级;积极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构建“研发—应用—迭代”的闭环创新生态系统,为开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未来注入强劲动力。布局AI赛道,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的全价值链体系中;依托大数据交易所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资源,推动AI算力平台的建设发展,打造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智能商业体,如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优化调整产业布局结构,推动特色产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出海”模式,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AI”双轮驱动为战略导向,在重点区域布局建设创新合作平台,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本土化人才培养相结合,构建兼具国际竞争力和区域适应性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依托贵阳国际陆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推动“黔货出海”与“优品入黔”双向畅通。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引,加速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优势产业,实现“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联动,共同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构筑技术竞争壁垒。聚焦特色优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企业从技术跟随者向标准制定者转变;积极支持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数字贵州”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向数智化决策纵深发展;依托省级大数据平台,构建产业数据中台,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等全链路数据的无缝对接与高效利用;在传统优势产业中广泛推广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的动态优化与精细化管理,将数据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充分释放效率红利,有力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践行社会责任担当,树立可持续发展标杆。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数字丝路”跨境数据枢纽,创新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及新型离岸贸易等新业态;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战略规划,构建省级ESG数字化管理平台,对绿色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碳足迹等关键指标进行量化评估与科学管理,推动环保投入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积极创新“商业向善”的实践路径,勇于尝试社会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等新型模式,重点支持乡村数字经济、职业教育扶贫等关键项目;构建“商业赋能+公益造血”的可持续帮扶机制,实现社会价值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正向循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优化人才培育机制,打造高效协作团队。落实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在重点领域设立离岸研发中心,构建“候鸟型”专家网络,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创新“技术合伙人”制度,通过股权激励、项目跟投等多种方式,实现人才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与紧密联系,秉持“学鲁班精神、做大国工匠”理念,培养一批优秀的“黔匠人才”。推广“敏捷型组织”管理模式,建立跨部门的创新突击队,激发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运用OKR目标管理和AI人才画像等技术,为每位员工构建个性化的成长路径,通过“训战结合”的培养机制,持续孵化复合型人才。
(项凯标、冯小丽、张玉川,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策划制作 陈翔
编辑 徐吉欧 秦文竞 王瑶
二审 杨春凌 韦一茜 王塬钧
三审 张莹